任务
褪黑素又被称为 “时间生物学的母体激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它存在于人类、动物和植物中,甚至存在于 30 亿年前的单细胞和系统发育古老的藻类中。褪黑激素作为一种天然激素,可以调节人类的生物钟。它也被称为黑暗荷尔蒙,因为它将黑夜的时间和长度信息作为荷尔蒙信号传递给生物体。在白天,褪黑激素几乎不产生。褪黑激素是通过下丘脑上核的指示产生的,而下丘脑上核对昼夜节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眼睛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到足够的蓝光,下丘脑上核就会收到信息,进而促使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这样,荷尔蒙就会按照固定的节奏,尤其是在夜间,循环往复地释放到血液中,并向整个身体通报当前的昼夜节律。当视网膜捕捉到白天的第一道曙光时,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停止,转而开始分泌清醒所需的其他激素。这一周期有助于形成昼夜节律,或 24 小时睡眠/觉醒周期。由于四季的光照条件不同,在昼夜节律(日节律)之外还产生了年节律。与夏季相比,冬季褪黑激素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时间更长。褪黑素的半衰期很短,约为 30 分钟。由于褪黑激素的衰减速度如此之快,因此必须在夜间持续产生褪黑激素,才能获得安稳的睡眠。在昼夜节律健康的人体内,褪黑激素水平在入夜后迅速升高,然后在整个夜晚到清晨保持稳定的水平。这种高水平不仅是入睡所必需的,也是深度睡眠和安稳睡眠所必需的。到了清晨,褪黑激素水平又会急剧下降,以便让人类对不断增加的光照条件做出反应并醒来。现代人不仅是唯一偏离昼夜节律的生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夜间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也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传递给全身的信号越来越短。通常在午夜过后很久,褪黑激素才会被激活。然而,在一天开始时,这种激素的分泌就会准时停止。其结果是,老年人接受睡眠激素的时间越来越短,一般来说,可利用的睡眠激素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