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年龄
现代人是唯一一个偏离正常节奏、把黑夜变成白天的生物,这不仅是事实,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夜间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也会越来越少。正因为如此,夜间信号变得越来越短,这种变化会传递给整个身体。通常在午夜过后很久,信号才会被激活。然而,这种激素的分泌会在天亮时准时停止。这就导致老年人接受睡眠激素的时间太短,使其越来越少。对于年老的松果体来说,即使身体处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不再可能在夜间分泌足够的褪黑激素。松果体有大量的血管供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血管会钙化,就像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钙化会导致褪黑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明显的失眠和昼夜节律紊乱。在出生后的第三个月之前,褪黑激素几乎不会按照昼夜节律分泌。此后,每晚的血清褪黑激素值会增加,从而逐渐形成昼夜节律。出生后的第一年至第三年,褪黑激素的分泌量达到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平一直维持到青春期,之后开始下降到成人的平均水平。健康成年人的褪黑激素水平在夜间要高出 8-10 倍,而老年人的褪黑激素水平只在很晚的时候才会短暂升高,达到日常水平的两倍。这种较低的昼夜差异已不足以正确传递昼夜变化或调节体内时钟。这可能就是老年人经常抱怨睡眠障碍及其相关疾病的原因。
褪黑激素的缺乏还表现为下游激素系统的节奏紊乱。褪黑激素分泌过早减少可能是更年期提前到来的一个因素,因为它也会导致性激素减少。褪黑激素对生长激素 HGH(又称 “活力荷尔蒙”)的产生也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缺乏褪黑激素,生长激素 HGH 的产生就会减慢。褪黑激素不足还会影响肝脏,导致夜间编程失效。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此外,如果因缺乏褪黑激素而缺少一种特定的抗荷尔蒙(ADH),夜间的尿意与白天相同。缺乏褪黑激素对大脑也有重大影响。所有夜间修复机制都会减少。在夜间进行的长期记忆信息保存不再得到支持。这增加了早发性痴呆症和神经退行性过程的易感性。英国专业杂志《眼科杂志》(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最近发表了一项关于眼睛老化与褪黑激素分泌之间的惊人关联。测量结果显示,45 岁以后,到达内眼的太阳光减少。这是眼球晶状体轻微变黄和瞳孔缩小的结果。因此,到达视网膜重要细胞的光粒子就会减少,而视网膜细胞可以测量昼夜节律,从而调节我们的内部时钟。研究表明,眼睛老化的变化会导致一些典型的眼部疾病,而这些疾病的病因并不在眼睛本身。眼部功能衰退的后果包括认知缺陷(尤其是记忆能力)、失眠、抑郁和反应迟缓。基于这些事实,人们推测眼睛的变化与褪黑激素分泌紊乱之间存在关联。我们的内在时钟会对明暗变化做出反应,并控制我们的日常节奏。它们为每个器官的昼夜功能提供动力。例如,大脑会将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或将其完全删除。这些点火信号经常通过时间生物学的母体激素–褪黑激素来传递。老年人体内的褪黑素水平仅为所需水平的一小部分,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神经递质的浓度。这不仅会导致普遍的彻夜难眠问题,还会影响最重要器官(如肝脏或神经)在一天 24 小时内的实际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