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睡眠时间,人们往往会妥协,以便先完成待办事项清单上的所有事情。然而,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当人们的睡眠周期与体内时钟或昼夜节律不同步时,会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相反,根据第一作者、密歇根大学数学系教授兼密歇根应用和跨学科数学中心主任丹尼尔-福格尔(Daniel Forger)的研究,在身体预期的时间入睡可以大大改善情绪状态,缓解与情绪障碍相关的症状。研究成果发表在《npj 数字医学》杂志上。
关于人们昼夜节律和睡眠周期的定量信息
人们早就知道睡眠会影响情绪,但大多是以一种概念性的、近乎轻松的方式。例如,在谈到这种联系时,我们经常使用 “心情不好 “或 “紧张 “等词语。然而,以往的研究一再发现,睡眠–睡眠时间、质量和中断–与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杀风险)之间存在联系。”福格尔说:”睡眠对我们很重要,但也许还没有达到我们关注抑郁症的程度。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昼夜节律和睡眠,而昼夜节律和睡眠也会影响情绪。然而,这些研究几乎都是在受控环境下进行的。因此,福格尔和他的团队开始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这些影响,以及利用它们改善情绪的方法。
这个项目部分得益于 “实习生健康研究”(Intern Health Study),这是一个由密歇根大学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项目,与数百名一年级医学住院医生合作。作为研究的一部分,住院医师们在佩戴健身追踪器(具体来说就是Fitbits)的同时定期填写情绪调查表,这些追踪器可以监测他们的心率、活动和睡眠习惯。这项研究还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福格尔和他的团队开发了评估Fitbit数据的算法,获得了有关人们昼夜节律、睡眠周期以及如何调整的量化信息。通过将这些数据与 “实习生健康研究”(Intern Health Study)的每日情绪调查联系起来,并使用季度问卷来检测抑郁情况,该团队得以在这些匹配数据与真实的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建立起相关性。问卷中的信息–广泛用于研究和临床的九项病人健康问卷(PHQ-9)–在节律不同步的人群中产生了一个特别惊人的数字。
中枢昼夜节律与睡眠不协调与情绪和抑郁症状的负相关最强
研究小组能够从三种不同的关键模式中提取出有意义的特征或生物标志物。其中一个是中央昼夜节律钟,它在大脑上核测量时间。它还能协调身体其他部位的外周昼夜节律钟。在研究中,研究小组分析了心脏的外周时钟。福格尔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心脏的外周时钟知道下午两点要比凌晨两点更活跃。研究小组能够测量的最后一种模式是住院医生的睡眠周期。研究小组发现,如果睡眠周期与外周昼夜节律表(即心脏认为的一天中的时间)不同步,通常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当一个人的核心昼夜节律与睡眠周期失调时,当受训者从事轮班工作时,就会观察到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睡眠和核心内部时钟之间的错位是由他们的职业造成的。
当这种差异影响到情绪时,其影响比外围差异更为明显。”该研究的另一位主要作者金大旭(Dae Wook Kim)说:”尤其是,中央昼夜节律时钟与睡眠之间的不一致与情绪和抑郁症状,包括睡眠障碍、食欲问题甚至自杀念头之间的负相关最为强烈。金作为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后帮助开展了这项研究,他现在是韩国科学技术院的助理教授。这些发现挑战了以前关于昼夜节律紊乱对不同生理时钟的影响是一致的假设。
对这些假设的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昼夜节律紊乱如何以及何时在其他人群中表现出来,这些人群包括中学生、老年人和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研究小组已经开始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中一些群体。研究人员说,情境很重要,这并不奇怪。毕竟,学生为考试补习,度假者环游世界,夜班或时差都不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我们所掌握的技术,了解这些疾病何时会影响我们,以及何时稍作休息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更确切地说,是我们手腕上的技术。福格尔认为,这就是为什么这项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它可以帮助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