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萨里大学的西蒙-埃文斯及其同事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意念、整体睡眠质量和饮酒量可以解释为什么熬夜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以前的研究表明,熬夜的夜猫子(即所谓的 “晚睡型”)比早起者(即所谓的 “早起型”)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在这项新研究中,埃文斯和他的同事通过在线问卷收集了546名大学生的数据。
夜猫子更容易患抑郁症
这些数据包括学生们自我报告的睡眠模式、正念、反刍、饮酒以及抑郁和焦虑程度等信息。研究证实,晚睡型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明显较高,而这种关联可以用正念、睡眠质量和饮酒量的差异来解释。平均而言,晚间时间型的人比早晨时间型的人睡眠质量更差、饮酒量更高、正念更低。由于该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设计,依赖于在一个时间点收集的数据,因此在证明因果关系方面能力有限。
此外,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研究中大学生以外的年龄组。考虑到这些注意事项,作者得出结论认为,针对正念、睡眠和饮酒的干预措施有可能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作者补充说:”由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在年轻人中很常见,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尤为重要–许多年轻人往往会熬夜,而这些结果表明了如何实施干预措施来降低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
晚睡与心血管疾病
然而,夜猫子患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也会增加。根据瑞典哥德堡大学的一项研究,夜猫子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频率几乎是早起者的两倍。昼夜节律功能似乎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阶段尤为重要。在动脉粥样硬化症中,脂肪沉积在动脉内部,阻碍血液流动。这种疾病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而不被察觉,直到造成血栓,导致心绞痛、心脏病发作或中风。以前的研究表明,有熬夜习惯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这是第一项显示昼夜节律如何具体影响动脉钙化的研究。
这项发表在《睡眠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涉及 771 名 50 至 64 岁的男性和女性,他们都是 SCAPIS 大型人口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了冠状动脉的硬化程度。研究人员用五点量表显示了他们的所谓 “时间型”:极晨型、中等晨型、中等型、中等晚型或极晚型。在 771 名参与者中,有 144 人被认定为 “极端晨醒型”,128 人被认定为 “极端晚睡型”。在早晨最清醒的一组人中,22.2%患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所有五种时间型中比例最低的。在极端晚睡型人群中,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的比例最高,达到 40.6%。统计分析考虑了其他一些可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因素,包括血压、血脂、体重、体力活动、压力水平、睡眠和吸烟。除了已知的因素外,个人的昼夜节律似乎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夜猫子的新陈代谢受损
夜猫子是否也更容易患代谢性疾病,如2 型糖尿病?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熬夜者利用脂肪获取能量的能力较弱,这意味着脂肪会在体内积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新陈代谢的差异与各组人利用胰岛素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储存能量的能力有关。与夜猫子相比,晨云雀(即喜欢在早晨活动的人)更容易利用脂肪来获取能量,而且在白天更活跃,更喜欢有氧运动。夜猫子(即喜欢在白天晚些时候或晚上活动的人)在休息或运动时使用较少的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研究人员根据参与者的“时间型”–我们在不同时间活动和睡眠的自然倾向–将他们(51 人)分为两组(早睡和晚睡)。他们使用先进的成像技术来确定身体质量和组成、胰岛素敏感性,并通过呼吸样本来测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他们对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监测,以评估他们全天的活动模式。他们的饮食受到卡路里和营养素的控制,而且必须通宵禁食,以尽量减少饮食对结果的影响。为了检查他们偏好的能量来源,他们在休息时接受测试,然后再进行两次 15 分钟的运动:一次是在跑步机上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一次是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有氧体能测试采用台阶挑战法,每两分钟将坡度增加 2.5%,直到参与者筋疲力尽为止。
研究人员发现,与夜猫子相比,早起者在休息和运动时消耗更多的脂肪作为能量。早起者对胰岛素也更敏感。另一方面,夜猫子对胰岛素有抵抗力,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而且他们的身体更倾向于用碳水化合物而不是脂肪来获取能量。这类人对胰岛素做出反应以促进燃料利用的能力受损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表明他们患 2 型糖尿病和/或心脏病的风险更高。早起的鸟儿和夜猫子之间新陈代谢偏好的这种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